影響孩子走路運動!桂林市中醫醫院微創扁平足矯正術助力青少年重獲自信步伐
近日,桂林市中醫醫院創傷二科實施“距下關節制動器植入術”,為一名青少年扁平足患者帶來福音。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之所以能夠行走、運動,足弓的功能至關重要。足弓塌陷、變平后,足的緩沖能力會大大損失,且存在腳掌過度內旋,從而引起一連串的效應,導致脛骨、股骨內旋,膝外翻,骨盆前傾,重心前移……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下肢關節出現損傷或疼痛。
前些日子,一位父親帶著孩子急匆匆地趕到桂林市中醫醫院創傷二科就診,據患者父親描述,患者小潘自幼患有雙側扁平足,過去嘗試了推拿按摩、扁平足矯正鞋墊等多種治療方法,但并不理想。半年前,小潘走路時出現雙足踝部反復疼痛,運動后癥狀更為明顯。近期,疼痛愈發加劇,已嚴重影響小潘的日常學習生活。
經過詳細的檢查和評估,創傷二科主任吳雪挺確診小潘為扁平足,需要進一步的干預治療。吳主任介紹,青少年扁平足多由為先天性因素引起,主要與遺傳、副舟骨、跗骨聯合有關。部分青少年扁平足患者隨著年齡增長,由于踝關節后足力線發生改變,從而繼發整個下肢力線改變,可能會導致足踝部、膝關節、髖關節、甚至脊柱的畸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運動能力。跗骨聯合也可能使相應關節僵硬,導致足踝部疼痛。這類患兒足踝部會出現反復疼痛,運動時加重,運動能力差,嚴重時行走困難的癥狀,必須及時矯正,以免畸形加重。
在充分考量后,吳主任與足踝外科專業組組長王建紅及何孝明醫生共同為小潘實施單側距下關節制動器植入距下關節穩定術。距下關節制動器植入術,在腳踝處做一個小切口,后植入一枚螺釘——跗骨竇螺釘,把“負”的消失的距-跗竇轉化為“正”的開放的距-跗竇,能夠改善足部力線,有效恢復足弓,且創傷小、操作簡單,適合青少年扁平足患者的治療。
術后,小潘的后足力線得到糾正,足弓恢復,距下關節活動恢復。復查X片距下關節制動器位置良好。
此次手術不僅為患者帶來了福音,能夠幫助更多的患者擺脫足部疾病的困擾,也展現了創傷二科在足踝外科領域的專業和實力,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詹金容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