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精準定位
我院心血管病科血管內超聲指導復雜冠脈介入精準疏通血管
近日,我院心血管病科介入團隊成功開展多例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的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手術,標志著我院心臟介入綜合實力再次達到一個新高度,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有了更大提升,心血管介入診療邁入更加精準的時代,為更多冠心病患者帶來福音。
去年12月羅先生活動后總是出現胸痛癥狀,在當地醫(yī)院進行冠脈造影檢查,發(fā)現前降支中段狹窄80%,當時在前降支植入了藥物球囊1枚。但近段時間,羅先生又反復出現胸痛,為進一步診治遂至我院心血管病科住院治療,復查冠脈造影提示,患者之前植入了藥物球囊的前降支中段彌漫性狹窄,最嚴重狹窄處也只有50%,造影結果與患者臨床表現不相符合。心血管病科主任阮威君,會同張偉主任醫(yī)師、姜世平副主任醫(yī)師進行了充分討論,決定使用我院血管內超聲設備為患者施行冠脈血管內超聲檢查,以精確評估冠脈內血管病變情況。經血管內超聲檢查發(fā)現患者前降支遠端最狹窄處橫截面積2.61mm2,開口處最狹窄4.05mm2,血管內實際狹窄程度要大于造影所見,已具備支架植入指征,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遂予患者在前降支中遠端施行了支架植入術,術后復查造影顯示前降支血流通暢,血管內超聲顯示支架貼壁良好,遠端最狹窄處橫截面積4.71mm2,開口處最狹窄7.79mm2。患者在支架術后胸悶胸痛癥狀完全緩解,各項生命指征平穩(wěn)。
眾所周知,冠狀動脈造影術(CAG)一直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然而,CAG根據管腔直徑來計算管腔橫截面積及狹窄程度,對于形態(tài)復雜的管腔(如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后)難以準確評估,加上CAG所選擇的正常參照節(jié)段常為病變節(jié)段,這使得CAG常低估病變范圍和狹窄程度。因此需要用另一只“眼”--血管內超聲檢查(IVUS)確定病變的真實情況。IVUS提高了介入治療方法的科學性、準確性,使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更加客觀精準。
血管內超聲(IVUS)是微創(chuàng)性的超聲技術和有創(chuàng)性的導管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在傳統(tǒng)的冠脈造影基礎上,把超聲探頭置入冠脈內進行探測,可以360℃觀察血管壁內部情況。因此,IVUS被稱為介入醫(yī)生的“第三只眼”,它可以為手術醫(yī)生提供精準的血管斑塊病變性質及狹窄程度,對血管病變長度及血管直徑判斷更為精確,還對判斷是否需要植入支架、支架完美貼壁與否及手術風險評估提供了客觀依據,我院心血管病科介入團隊已成功開展了多例IVUS指導復雜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顯著改變了以往經驗性手術模式,讓介入診療水平得到更大提升,讓更多患者從中獲益,更好地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IVUS的優(yōu)勢
1.評價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IVUS不受投照體位的影響,能夠準確測量血管直徑、管腔橫截面積,還可以直接顯示管壁的結構,從而更精確識別冠脈造影顯示的臨界病變的狹窄程度以及斑塊性質。
2.確定模糊病變:IVUS可以用來鑒別病變類型是否需要進一步介入治療,可以更好的指導冠脈介入診療。
3.明確左主干病變:IVUS測量的最小管腔面積和最小管腔直徑是左主干病變患者發(fā)生晚期心臟不良事件的重要預測指標。
4.指導冠脈支架的植入:IVUS可指導術者選擇合適的支架大小及最佳治療方式,還可以評價支架的貼壁、膨脹情況,以及判斷有無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夾層等情況。
5.評價斑塊的性質和組織成分,從而來評估斑塊的穩(wěn)定性及破裂的風險。(心血管病科/詹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