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科成功開展三維標測下心房撲動射頻消融術,讓患者“撲動的心”恢復正常
近日,我院心血管病科介入團隊成功為一名心房撲動患者實施了經皮穿刺心內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治療,該項技術處于桂林市先進水平,填補了我院心律失常治療領域的技術空白,標志著心血管病科的心臟微創介入技術邁進了電生理治療領域,滿足了更多老百姓的醫療需求。
58歲的陳先生3年前開始出現反復心悸,曾就診于當地醫院,被診斷為心房撲動。此后長期口服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并且陣發性房撲轉變為持續性房撲。最近一個月來陳先生開始出現胸悶氣喘、雙下肢水腫等心衰癥狀,遂就診于我院心血管病科。心血管病科阮威君主任、姜世平副主任醫師、劉永光主治醫師團隊認真討論患者病情,患者出現心衰是由于長期心律失常導致的心肌病所致,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控制心律失常,經評估患者有進行射頻消融術的指征,團隊迅速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立即為患者實施了手術。心血管病科介入團隊運用先進的CARTO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進行標測,證實患者為右房三尖瓣峽部依賴性心房撲動。在右房三維電解剖重建圖形和X線影像指導下,給予患者實施了右房三尖瓣峽部消融術。消融過程中患者房撲心律終止轉為了竇性心律。術后反復多窗口、多通道刺激均未見心動過速發作,消融手術成功。手術全程不到2個小時,患者在術后6小時即可下床活動,自此困擾了陳先生多年的“心病”終于被根治。
房撲(心房撲動)是心房節律相對規則的一種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是另一種與房顫(心房顫動)相類似的極其有害的心律失常。嚴重者可導致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動過速性心肌病、腦梗死等并發癥。一般而言,與房顫相比,控制房撲的心室率更加困難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心臟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凝固性壞死,達到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目前射頻消融治療房撲已成為房撲的主要治療手段。它避免了開胸手術,又具有痛苦小、損傷易控、療程短、安全性高等優點,已經成為當前心律失常治療的熱點,但也是心臟介入技術的難點。我院心血管病科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我院心臟介入治療水平再上一臺階。(心血管病科/詹金容)